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所长:«考虑将塔什干伊斯兰文明中心作为展览平台»

伊琳娜·波波娃。照片来自伊斯兰文明中心新闻处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所长伊琳娜·波波娃就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文明中心发表了看法。

-您积极参与了伊斯兰文明中心博物馆的展陈策划工作。您对成果有何评价?

-若用一个词概括:气势恢宏。这是众多专业人士、博物馆馆员、研究者和艺术家辛勤付出的结晶。这是一项共同努力,确实令人赞叹。一方面,我们看到伊斯兰文明中心是巨大工作的成果;另一方面,其采用的方法确实具有综合性:乌兹别克斯坦的历史从起源到巅峰都得到了展现。此外,该项目还蕴含着重大的国家理念和爱国情怀-印证了这片土地上民族的伟大。这使每位到访者都心生自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览面向不同年龄和知识背景的观众。无论是专家、爱好者还是儿童,都能在此有所观、有所学。设有多个互动区域,让人们能够亲身«体验»那个时代。这是恰当的手法:让人切身感受到自己是所处世界的一部分。尤为重要的是,在国家支持下-总统的支持-人文科学得以复兴和发展:语言、历史、宗教文化的研究。在这样的环境中,新一代正在成长。有些国家,唉,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他们的青年-如果不是永久,也是长期。忽视人文知识,就没有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心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对未来的投资:通过研究过去,我们创造未来。

-顺便一提,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最近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强调了伊斯兰的人文本质。您对此有何看法?

-这是非常正确的观点。世界对伊斯兰的态度复杂多样,因此展示其人文核心-呼吁爱、友谊与同情-显得尤为重要。理解伊斯兰的这一面对于客观评估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是必要的。建立如此宏伟的中心正是为了传达这一理念。

-关于藏品。是否有像美食界«米其林三星»那样值得专程前来观看的文物?

-实际上,每件博物馆藏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里展出的是真品;我特意核实过复制品的比例-大约10%,这是一个很好的比例。就我个人而言,特别感兴趣的是粟特护身符以及所有与丝绸之路文明相关的内容。粟特人是这条通道上的关键中介。这些脉络展示得非常直观:从古代殖民地到纸张和养蚕技术。这与我专业相关-我研究那个时代,即中世纪中国,这里清晰地展示了南北路线如何形成,粟特人扮演了何种角色。还展示了察赤(塔什干)的历史,其中部分内容在中国史料中也有记载。对于这类城市,国际学术认可至关重要-而中心正加强了这一点。关于«天马»的部分也极为引人入胜,中国曾为此派出首批特使:无论是视觉还是内涵都令人印象深刻。我还想仔细看看«复兴»和现代部分-宏伟的历史如何在当下得以体现。

-手稿方面呢?特别是《古兰经》-是否有独特的版本?

-任何手稿都是独特的:文本相同,但每本的笔迹、装饰、装帧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影印本也是很好的实践。例如,奥斯曼《古兰经》独特版本的影印本-这是一段著名的历史,涉及页张如何凭借著名的苏联阿拉伯学家克拉奇科夫斯基的专业直觉进入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近年来,在这里的私人收藏中又发现了若干页;现已出版了已知页张的最全合集,但或许其他地方还会有新的发现。

-中心能否从国外馆藏借展特别珍贵的手稿原件?

-长期展出不行:像东方文献研究所这样的机构保管的是国家遗产。但临时展览是可以的,前提是满足所有保存条件和法律程序。

ℹ️ 伊斯兰文明中心建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毗邻哈斯特-伊玛目建筑群。建筑采用中世纪纪念性建筑风格,设有四座高34米的门廊和一座65米的中央穹顶。内设古兰经厅、460座会议厅及博物馆,其展览涵盖乌兹别克斯坦从伊斯兰化前至今的全部历史。伊斯兰文明中心旨在成为研究与理解祖先遗产的平台,并与乌兹别克斯坦国际伊斯兰学院及全球科教中心合作,进行当代意义的阐释。